 十牛图(一) 熟悉佛家禅学的都知道,十牛图是禅宗修行的图示(有 说似“渐修”),喻示禅宗修心(明心见性)的十个阶段, 它系统地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,有许多 版本。宋朝廓庵禅师与普明禅师的版本,流传较广,各有 十幅。廓庵与普明皆以牧童喻心、牛喻性,皆不以人驯服 牛为终局(甚至不确定是人驯服牛或是牛驯服人)。普明图 中牛色由黑逐渐一段段的变白,隐喻无明的去除。廓庵图 中并无此变,喻本性须认清但不见得须由黑变白。普明十 牛图以“双泯”告终,相当于廓庵的第八图“人牛俱忘” 。廓庵加了“返牛还源”与“入廛垂手”来比喻度众生的 慈悲心。读了宋智明“十牛图直说”(解读廓庵版),以 及南怀瑾大师的“牧牛图颂”(解读普明版),很受启发, 南怀瑾大师更是加入了“安那般那”法门,加以阐述和实 践,受益良多,应该注意的是,不能停留于“文字禅”而 死于“字”下、死于“句”下。 分析心理学日裔容格学者Mokusen Miyuki认为,牧童就 是自我,牛是自性。十牛图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性 化。普明第十图“双泯”的图像是一轮明月,与容格喜爱 的曼荼罗(mandala)形象类似。廓庵最后两图可看作自我 与自性又再分开,待下次时机成熟再融合。 两套作品从画技上讲或许不是很高明,但从其展示的内 涵来说,则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、宗教家、心理学家 以及修行者,乃至于追求真理、追求幸福的人应该走的线 路图,这也是“十牛图”历经几千年,仍然被追求真理、 追求幸福及修行者喜爱的原因之一。真正理解、读懂,并 在实践中体悟到它的价值的人,自然会会心一笑,并加以 珍惜。值得注意的是“十牛图”不是终点,它是一个更高 的“起点”,所谓“悟后起修”,当然也不能“见指废月” ,忘了回家的路。 (普明禅师的“十牛图”如下:)     
     十牛图(二)  廓庵禅师的《十牛图》可分为四个阶段: 第一阶段是寻牛、见迹与见牛阶段: 在茫茫的人生路上突然发觉需要休息、整理和理解 一下生命的意义与本质的愿望,于是就从认识自我开始 上路(认识“我是谁?”、“念佛者是谁?”)。 第二阶段是得牛、牧牛、骑牛归家、忘牛存人阶段: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盲目追求。什么是幸福?如何 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?接着要做的就是挥动尘拂,将身 心污染已久的灰尘一一清洗,所谓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 惹尘埃”,使心回复原来的清洁晶亮,也就是“安心”, 这就是得牛、牧牛、骑牛归家、忘牛存人的阶段。 第三阶段是人牛俱忘阶段: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 惹尘埃。”,圣意皆空。“空”、“有”一体,不二。 继续修行,沟渠浊水无所惧、良辰美景不贪恋。 第四阶段是返本还源,“入廛垂手”阶段: 行菩萨道、“利他行”是也。 (廓庵禅师的《十牛图》如下:)           古典竹简日志边框 Good fun编辑 随喜恭请 本文转载梦幻泡影博客 音图框引用网络 |
评论